北宋时期,颍州水路交通便利,商业发达,经济繁荣,文化昌盛,风光优美。大文豪欧阳修一生八次到颍州,苏东坡一生两次到颍州。他们先后在颍州为官,也曾在颍州相会,有“欧苏会颍”之称。
神宗熙宁四年(公元1071年),苏东坡在赴杭州通判任职途中,与弟弟苏辙一同前来拜谒退居颍州的恩师欧阳修。正是在颍州的这次相会,欧阳修把文坛盟主的责任交给了苏东坡。此后,苏东坡带领“苏门四学士”取得了欧阳修开创的诗文改革的全面胜利。
欧阳修任颍州太守时,简政、轻刑、倡学、兴农,率民工修治颍州西湖、创建西湖书院、上书免除颍州征役,造福颍州百姓,与颍州结下了深厚的感情。他离开颍州后,曾写“思颍诗”30余首,盛赞颍州“民淳讼简而物产美,土厚水甘而风气和”。
苏轼为官颍州期间,“知颍州,知百姓,不知荣辱;惜民意,惜众生,不惜仕途”,拒开八丈沟,雪中赈济灾民,奏免百姓的赋税与徭役,并对颍州西湖进行了全面浚理,连接了焦陂、清河、西湖与泉河、淮河的航道,使古代颍州西湖以优美自然风光和独特园林建筑闻名于世。其诗篇“大千起灭一尘里,未觉杭颍谁雌雄”,将颍州西湖与杭州西湖相媲美,进一步提高了颍州西湖的声誉。
作为北宋文学发展中的领军人物,欧阳修、苏轼在颍州为官造福百姓的同时,留下很多爱颍、恋颍、思颍的名篇佳作供后人欣赏,更留下了欧苏与阜阳千百年来的话题,创造了内涵丰富的颍州欧苏文化,成为阜阳发展历史中的文化资源典型代表。